52監測網專家報告分享-第72期,《自動化監測技術在超高層建筑應變測試項目中的應用及展望》
52監測網專家報告分享-第72期 《自動化監測技術在超高層建筑應變測試項目中的應用及展望》 單位:山東建勘集團有限公司 報告來源:2018結構安全監測行業技術交流會 報告目錄 一、公司概況 二、典型項目介紹 中國人壽項目 青島地鐵第三方監測項目 三、展望 報告簡介 一、公司概況 山東建勘集團有限公司(簡稱:山東建勘)成立于1958年,原名為山東省城鄉建設勘察設計研究院。2018年初實現整體改制后更名。 資質:現有工程勘察綜合類甲級、建筑工程設計甲級、地基基礎工程專業承包壹級、工程測量甲級、不動產測量甲級、地理信息系統工程甲級、 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甲級、攝影測量與遙感乙級、城市規劃編制乙級、市政工程設計乙級、地基基礎工程檢測等專業資質。 人員:現有專業技術骨干人才400多人,其中,中國工程勘察大師1人,山東省勘察設計大師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者1人,山東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人; 工程技術應用研究員16人,高級工程師78人,工程師116人。現有各類注冊人員181人。 二、典型項目介紹 項目一:中國人壽山東省分公司營業用房項目控制豎向變形后澆帶變形觀測、應變測試項目 工程概況 項目來源:施工方 —— 設計方 —— 監測方: 變形監測---變形觀測點設置在所有豎向后澆帶兩側,共計布設48個測點。 應變監測---應變測試點布設在后澆帶處的抗震墻及兩側同方向的抗震墻以下三層墻體(如抗震墻開洞,則為連梁)的中部。 應變計沿平行發生應變概率最大的兩個方向(水平、豎向)進行布設,以反映抗震墻沿豎向及水平方向的應變。 變形觀測及應變測試數據分析 影響后澆帶兩側變形的主要因素: 1、主體結構的沉降 不均勻沉降 2、上部荷載的增加 主要隨主體結構的遞增 3、溫度變化 溫度引起混凝土結構的漲縮 4、降水 對主體結構沉降可能產生影響,間接影響變形 影響應變的主要因素 1、混凝土齡期 凝固期應力 2、上部荷載的增加 主要隨主體結構的遞增 3、其他施工工況 對本項目主要是臨近基坑爆破 案例總結 2016.7.16-2016.8.12,本項目東側臨近基坑爆破施工期間,為監測人壽主體結構的安全性,受建設方委托開展相關項目的監測。 爆破振動監測、變形觀測、應變測試 監測結果:整個爆破振動測試期間南裙樓振速超標5次。(最大一次超標40%)發現超標后我們及時發出通知,相關人員據此調整裝藥量等爆破參數。 爆破施工期間,人壽塔樓及裙樓的累計沉降量很小,并且各測點沉降差很小,說明爆破期間人壽在建工程的沉降無異常。 水平位移累計變化量很小。 爆破前后及整個爆破期間應變數據未見異常。 從而保證結構安全
項目二:青島第三方監測 地鐵出現緊急情況報警后,監測頻率提升至幾小時一次,如果靠常規手段監測,技術人員幾乎無法離開現場并且安全風險較大,實現自動化監測后極大節省了人力投入,保障了監測人員安全。
三、展望 自動化監測 自動化監測對施工現場復雜環境的適應能力較弱、很難對正處在施工期的結構采用自動化監測; 抗干擾能力較弱,投入使用后很難對監測元器件進行檢定; 預埋設的元器件成活率不高; 數據處理與分析部分還處在初級階段。 結構健康監測 隨著大壩、大型橋梁及高聳、超高層建筑使用年限的增長,以及更多大型項目、大體積混凝土工程的不斷建設,針對這類工程的結構健康監測市場領域也會逐漸增大。一般說來,傳統監測的方法難以獲得結構的全面信息,而且監測結果的準確程度往往依賴于檢查者的工程經驗和主觀判斷。 健康監測研究涉及振動理論、傳感技術、測試技術、系統辨識理論、信號分析處理、數據通信、計算機、隨機過程和可靠度等多門學科,是一個系統過程。經過多年來的積極探索,人們已經取得了許多成果。但是由于結構受到許多不確定因素和復雜工作環境的影響,以及人類對結構體在使用年限內的工作特性的變化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等原因,要使結構健康監測系統完全符合工程實際要求還有待于監測技術與建筑理論進一步結合和完善。 國內外學者一直在尋找能適用于復雜結構整體損傷評估的方法,其中復雜結構的整體損傷評估,結合試驗模態分析技術的動力損傷診斷是一種目前公認的很有發展前途的方法,集合了系統識別、振動理論、信號分析等跨學科技術,成為目前土木工程領域的研究熱點之一。 此資料由52監測網整理,僅用于免費分享學習,侵刪 |
2019-12-05
2021-07-07
2021-06-29
2021-09-06
2021-09-07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