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監測網專家報告分享-第61期
《交通管控,從智能走向智慧》
楊東援 同濟大學副校長,上海市交通工程學會副理事長、建設部交通工程技術中心副主任、同濟大學分中心主任
專家介紹 楊東援,男,1953年1月出生于江蘇省南京市,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同濟大學副校長,上海市交通工程學會副理事長、建設部交通工程技術中心副主任、同濟大學分中心主任等職。1997年由同濟大學出版社出版了專著《交通規劃決策支持系統》,共發表學術論文80余篇。目前已培養博士近百人、碩士150余人,共指導博士后4人,其中3人已出站。
編前語 近年來,設備智能化技術快速發展,促使在交通領域中各種新技術概念不斷涌現,但也會引發概念混亂和發展路徑的搖擺。作為一個新技術的重要應用領域,交通管控的管理者和技術人員需要保持清醒的頭腦,積極迎接技術變革。本文為同濟大學楊東援教授在2019 中國智慧交管論壇上發表《交通管控:從智能走向智慧》演講內容。
內容簡介
楊教授的報告分為(1)引言:概念闡釋(2)技術變革帶來新挑戰(3)智慧交通體系中重新審視任務定位(4)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精準管控。楊教授在報告中提出,我們應當清醒地認識到交通管控面對的是一個“社會-技術”系統,是采用技術與政策手段,相互協同來解決社會問題。因此,智慧交通并不是一個單純的技術解決方案,而應是一個在“物理-信息-社會”三元空間中的人機混同體系建設。
未來的智慧交通,以人和組織的行為為基礎,采用新思維方式——網絡中心思維——并將其應用于城市交通領域,關注通過將各管理和運行部門、企業、社會組織等有效地聯結或網絡化成有機的整體,來獲得城市交通系統能力的提升。
一、引言
“智能交通”更多的是從技術角度,在交通系統中引入信息技術所產生的解決方案;
“智慧交通”強調的是綜合技術、政策等多方面手段,解決交通領域社會問題的人機混合系統。
城市交通面對的是一個“社會-技術”系統,要解決的問題實際上是社會不同群體、不同行為主體之間的利益分配與調控。
二、技術的發展會帶來很多挑戰,怎么理解新技術?有各種各樣的技術發展,但需要總體把握這些技術所產生的影響,在智慧交通體系中重新審視任務定位。
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現在處于換代階段,轉向機器的過程中,“人”是否完全得到了解脫?實際上人被賦予了更大的責任,他需要有一種大智慧,大智慧絕對不是工程智慧或者是技術智慧,而是社會智慧。
一講到交通,都會說車和路的矛盾,實際根本上不是車和路的矛盾,而是個體化需求和人居環境的矛盾。好比說跟老百姓講不能在中心城搭建別墅,大家會認為這是天經地義,但跟老百姓講不能在中心城區里面自由開車上班,他們立刻會說“憑什么”,這兩者之間的差異是什么?擁有一套別墅需要真金白銀付出代價購買,而道路不花錢,誰搶不到這塊公共資源誰就會吃虧。所以這種無序爭奪公共資源的問題是造成公共交通擁堵的原因,如果從根本上解決不了這個問題,即使交給高效運行的云計算系統,交管工作人員也要考慮更高層次的問題。
物聯網+區塊鏈:交通領域對于物聯網+區塊鏈的發展前景不夠重視,他是逐漸建立的信用體系。這種客觀的信用體系對交通管理極為重要,怎樣把物聯網+區塊鏈建立的信用體系充分利用起來,這是解決問題的出路之一。第一代物聯網強調的是信息互聯,第二代互聯網強調的是價值互聯,價值互聯對社會的進步有很大的幫助,社會不進步,交通管理將永遠被動。

大數據:大數據實際上很“熱”,但是“熱”的過程中把它本質性的東西忘掉了,“大數據”并非局限于“數據”,它首先是一種資源,其次是一個認識研究對象的方法,同時也是一種去偽存真、撥云見日的技術處理過程。
大數據得到的信息往往是這些,如果不做情報角色、情報分析,直接將數據拿過來,往往很難用。面對快速且復雜的變化,傳統交通調查無論從觀察頻度還是觀察廣度上,均顯示出極大的不適應,這是瓶頸出現的重要原因。在信息時代,信息環境變化必然要求工作模式的變革。
自動駕駛
自動駕駛技術徹底突破城市資源的制約,車開得也快,停的時間也越長,需要的停車資源反而增加。行業內很清楚,地面停車泊位需要30平米,地下需要35平米,城市是否能提供這么多的停車空間,同時還能保證居住環境的質量,這是巨大的矛盾。自動泊車也涉及到很多問題。
此外,城市大腦在推進過程中,也要考量這是一個高度集中式還是分布式的系統。當一個城市對某套系統依賴性越來越大,就產生了一個問題,城市、政府有可能被“綁架”了。
三、在智慧交通體系中重新審視任務定位
智慧交通并非計算機控制一切
智慧交通跟智能交通的差異就是走向智慧治理,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但是會帶來巨大的理念變化和操作變化。治理強調的是社會各方面的合作,而不是簡單依靠權力的指揮,所以系統強調溝通、理解、透明,所以交通管理模式和治理體系建設捆綁在一起,而不是單獨的信息系統建設。 
從物理系統的控制走向社會系統的治理
對于社會系統管控的最大問題是管控者實際會受到自己的立場、信息、經驗的局限,所以道路交通控制系統,不僅要完成物理系統的控制,而且要幫助相關的管理者和技術人員不斷地深化認識,及時發現新問題。而且要逐步建立“退饋控制”,退后一步重新認識問題的重要性,這是信息系統最重要的任務。
不僅是系統運行控制,而且關注交通演化模式引導
城市交通不能只吃“止疼片”,“守門員”也不能僅限于“被動防守”。道路控制系統要與交通需求管理有機融合,從單純的流量被動控制,到幫助區分車輛對象的精細化管控,從簡單化“一刀切”到精細差別化調控。
智慧交通是一個分布式體系
跟軍隊的作戰系統一樣,絕對不可能集中在一個單點的控制,否則整個體系就要垮臺,智慧交通系統也是這樣的,因此未來的智慧系統是一個分布式體系。智慧交通要采用新思維方式,將管理主體、運營主體、使用主體等,之間的有效連接和信息耦合,使得城市交通網絡中心模式的運作成為現實。同時,大數據如果依靠單一數據,實際上是盲人摸象,要注意將各種渠道的數據整合,實現數據共享。
四、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精準管控
標志標線精細化設計 對于車輛使用類型的精細劃分 外牌限行政策對車輛使用和交通流結構的影響分析 圍繞公交運行可靠性的系統分析  
最后,不管是智能管控,還是智慧管控,絕對不是單純做技術系統、信息系統。交通的復雜在于綜合性,要放在社會背景之下考慮,從物理-信息-社會三個維度理解目標與任務。從細微末節著手看準遠期方向很重要,不要被各種技術概念忽悠糊涂了,認清該堅持、該解決的問題是什么?是技術管理里面非常重要的問題。

《交通管控,從智能走向智慧》楊東援 點擊下載  |
請發表評論